《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唯美主义代表之作,从1935年起以短篇的形式,分别以《暮景的镜》《白昼的镜》等题名,断断续续地发表在《文艺春秋》《改造》等杂志上,相互之间并没有紧密相连的情节,直至全部完成并经认真修改后,才冠以《雪国》于1948年汇集出版单行本。
《雪国》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作品中唯美的意象描写融入至人物情感的表达之中,往往带着淡淡的哀思,表现了川端康成的物哀思想。
《雪国》也是作者在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被评奖委员会提到的三部小说之一。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作品鉴赏
主题
《雪国》中的虚无思想深深地渗透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是“东方式”的虚无。尽管川端康成初登文坛时,因对文坛现状不满,曾与横光利一等发起“新感觉运动”,试图以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派手法创造一种全新的感觉世界不重视日本文学传统,曾经“企图否定它,排除它。”但川端康成在中年后,越来越发现自己“没有经历过西方式的悲痛和苦恼,我在日本也没有见过西方式的虚无和颓废”。他开始向传统靠拢。在创作《雪国》时,为了写这个世界不存在的美,他只能从日本传统文化中寻求创作灵感。
他在《雪国》结尾处这样写道:“她(叶子)在空中是平躺着的,岛村顿时怔住了,但猝然之间,并没有感到危险和恐怖。简直像非现实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这正是川端康成生死无常、人生无常的虚无思想的充分体现:岛村对叶子的死并没有觉得什么恐怖,他觉得在她摔下来的那一瞬间,她仿佛是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飞翔,生或死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在叶子不是生就是死,不是死就是生的那一瞬间,岛村的目光从生到死、从死到生,自由穿梭其间,顿悟了生死这一人类永恒的思考。他悟到生死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两个点,无生就无死,无死就无生,死才可以再生;悟到人本来无所谓生和死,死并不是生的终结,“无”并不是“有”的肯定,生和死,有和无只不过是生命存在的两种方式;悟到只有敢于肯定死才能拥有生,才能在生的时候不为死的影子所困扰,才会在死的时候不会因贪生而怯步。这样一种生死无常的观点正是川端康成本人借助岛村这个人物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死和人生的虚无的看法。
川端康成从少年时代就开始阅读日本古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带有佛教的无常思想。《雪国》的结尾处,把叶子从楼上摔下来的场面描写得美丽如画:“当他(岛村)挺身站住脚跟时,抬眼一望,银河仿佛哗的一声,向岛村的心头倾泻下来。”“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作者对死的这种描写,令人感觉到对作者来说,死是幸福的终点,人死后就同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回归到虚无,达到万物一如的境界。这也正是川端康成本人对死亡的认识。
“虚无”构筑起《雪国》的思想灵魂,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的川端康成的这种虚无思想与其自幼的生活经历及日本古典文学中佛教无常的传统对他内心世界的影响有关。禅宗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与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所要表达的人生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本文学中,“物哀”是整个日本传统文学的美学准则。自最古老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记》到《万叶集》《源氏物语》《徒然草》等名作,都带上了一种悲哀的情调。日本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曾说:“在人的种种感情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动最深的。”川端康成紧随这种日本的传统,他作为日本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作家,“以敏锐的感觉、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他的文学根植于日本传统文学的土壤,同时又吸取其他的写作艺术技巧,再加上川端康成本人的一些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文学充满了一种淡淡的忧愁。《雪国》这篇小说以茫茫的白雪为背景,奠定了其悲哀伤感的基调。如果说《雪国》是一支婉转动人的乐曲,那么悲哀之美就是它的主旋律。
叶子的死透露着一种美,莹白的雪地、璀璨的星汉、耀眼的火光,这一切所构成的画面甚至可以说是优美的,而叶子——岛村精神上的恋人就在这样的场景中悄然而去。叶子的生命如空中飘荡的一串串哀伤的音符,零零散散的,还未来得及组成一首优美的乐曲,就已经匆匆飘散。
在川端看来,美与悲是密不可分的、相辅相成的。因此《雪国》这篇小说中充满了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的感情,结局也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手法
唯美主义:雪国呈现出来的意象总是有种寂静清冷的感觉,无论是皑皑白雪亦或是层峦叠嶂,在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静谧悠远,如梦如幻,如泣如诉,整部书充溢着空灵唯美的氛围,好像兀自编制了一个潮湿的梦境,又好像春日里连呼吸都浸在一汪水中,竟让人有“闲梦江南梅熟日”的阴凉感。故事从始至终,多数都描绘着冬景。雪国本来就是个以雪著称的世界,而偏偏在白茫之中,就是萦绕春天潮湿的气息,或许是文中岛村与驹子共度的那个短暂春日给人的印像特别深刻。如初见驹子时,岛村所看到的景象:“杉树亭亭如盖,不把双手撑着背后的岩石,向后仰着身子,是望不见树梢的。而且树干挺拔,暗绿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四周显得深沉而静谧。”在这种清冷的冬天里,却总透露着生气和活力。再如,“这是一幅严寒的夜景,仿佛可以听到整个冰封雪冻的地壳深处响起冰裂声。没有月亮,抬头仰望,满天星斗,多得令人难以置信。星辰闪闪竞耀,好像以虚幻的速度慢慢坠落下来似的。繁星移近眼前,把夜空越推越远,夜色也越来越深沉了。县界的山峦已经层次不清,显得更加黑苍苍的,沉重地垂在星空的边际。这是一片清寒、静谧的和谐气氛”,那好似冰裂的声响与那似乎渐渐坠落的星辰都呈现出一种春的气息。
雪国中的意象是唯美的,像那飞舞的蝴蝶,洁白无瑕的雪,都表现出一种流动着的空灵。而作者笔下的这种唯美意象又是与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岛村在列车上初见叶子时的情景:“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在晃动。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像,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这种唯美的雪夜之景仿佛是叶子纯美人性的代言人,在岛村的眼中,叶子近乎超凡脱俗,在这种唯美的意境中,自己好似身处虚幻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端康成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渴望。
意识流:川端继承日本古典文学重视人物心理刻画的传统,在细腻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他在《雪国》中巧妙运用自由联想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法,把叶子的形象放到岛村的脑海里去,让岛村在逻想中强化和美化叶子的形象,从而也就细腻地反映了岛村本人的性格和品质。
在结构上借鉴西方“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突破时空的连贯性,主要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或作者创作的需求作为线索,展开叙述。《雪国》在总体上基本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在某些局部又通过岛村的自由联想展开故事和推动情节,从而适当地冲破了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形成内容上的一定跳跃。这就使作品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呆板的毛病,从而使作品波澜起伏。
作品影响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之作。在川端的所有作品中,《雪国》被海外翻译最多,先后被译介到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国也出版了不同的译本。
川端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引起褒贬不一的评论,然而他“高超的技巧”却是公认的。《雪国》具有代表性。他把西方现代派的某些创作手法和日本固有的文学传统结合起来,无论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还是情节结构方面,均能另辟蹊径,为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雪国》不到8万字,却是川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它和《千只鹤》(1949-1951)、《古都》(1962),因“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让川端康成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他是第一个获得此奖的日本人,也是继印度的泰戈尔之后获得该奖的第二个亚洲人。
《雪国》标志着川端康成的独特的创作风格的成熟,并成为他的小说艺术的巅峰之作。因为这个作品意味着他的艺术探索的成功,标志着他积极地消化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并将它有机地融进了他所继承的日本传统的文学精神之中,使得两者高度融合,并且也更加具有深厚的日本韵味。
在日本,《雪国》两次被改编成同名电影。[10-11]《雪国》已被翻译为多国文字,仅汉译本便有多种。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 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亚洲第三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毕业于东京大学。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他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6]川端康成善于用意识流写法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因写《伊豆的舞女》而成名。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气管的自杀方式离开了人世,未留下纸质遗书。他早在1962年就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索书号:I313.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