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本文根据南京图书馆建馆110周年主旨论坛上作者的发言摘编。
作者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和研究图书馆发展趋势,认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应注重五个方面的转移,即从识字教育到多元素养教育、从图书流通到读者活动为主、从阅览室到学习共享空间、从等待读者到走进读者、从内部治理到社会参与。
同时提出研究图书馆的下一步发展应注重对研究数据的管理,并强调建立和完善确保研究数据流通和利用的知识服务体系是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首先我感到很荣幸,来参加南京图书馆一百一十周年庆典活动。南图的地位很特殊,不仅历史悠久,馆藏丰富,而且这几年一直走在业界的前沿。在座的各位多多少少都受过南图的恩惠,所以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为南图庆贺,为南图人祝福!同时我们也相信,南图一定会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今天主要讲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涉及公共图书馆。今天来的省馆、大学馆的比较多,所以后半部分是有关研究型图书馆的。
我的题目是新时代、新课题和新作为。
新课题部分主要讲公共图书馆五个方面的课题,
新作为主要谈谈研究图书馆的发展。下一步,我们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次十九大报告特别强调了质的发展。十九大报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的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有没有注意到十九大报告中“质量”这个词提到了十六次,“优质”提到三次。以公共图书馆法颁布为契机,我国图书馆事业迈向了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移的新时代。
先谈谈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五个问题。
第一,从识字教育到多元素养教育。
为什么讲识字?识字和素养在英文中是一个词汇叫literacy。为什么会有公共图书馆?从整个社会的教育责任来讲,学校是负责学校期间的教育,而课外以及走向社会的教育应由其他公共机构来承担。因此公共图书馆承担起了社会教育的职能。二百年以前教育不是很普及,很多人难以跟上社会发展。所以图书馆承担起了提高民众识字能力的职责。二百多年来,图书馆文化可以说是一种阅读文化,其主要任务是让更多民众能跟上社会发展。今天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有识字能力已经很难胜任现代职场需求了。英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就对公共图书馆说:你们只是提供识字教育的话,就不要再办下去了。在201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上我做了一个发言,提到了英国的“概念店”。 “概念店”前身是伦敦的一个区图书馆系统。政府逼着图书馆转型。今天这个场合我不展开讲,简言之,新开出来的“概念店”提供的不仅仅是阅读服务,而是包括了市民生涯教育所需要的多元素养。所谓多元素养指什么呢?它包括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职业素养等,公共图书馆的目标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国际图联在其《图书馆与发展》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改善人们的教育状况、开发新技能、寻求工作职位、建立企业、做出有关农业和健康的明智决策或洞察环境问题。” 如果说图书馆还只是提供阅读服务,那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今天很多图书馆会有3D打印空间呢?就是因为3D打印机也是一种创业的工具。对一个自由职业者来说,在家里就可以从事工作了。以前的服务是让读者获取图书,后来发展到获取信息,今天又增加了一种功能:获取工具。通过掌握这些学习用工具,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资源。可见,从识字素养到多元素养,图书馆活动空间更加宽阔了。
第二,从图书流通到读者活动为主。
以前无论哪一个图书馆,排在第一位的是借阅指标。过去二百多年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是借阅,所以大部分图书馆都实行借阅优先战略。但是现在这个状况正在改变,在欧美国家的图书馆,组织读者活动这一个指标已经排到第一位了。举个例子,美国纽约皇后区图书馆,它曾以外借量全美第一而闻名,原来它百分之八十的业务是外借,现在该馆外借服务仅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是读者活动。 也就是说,读者活动数量和活动参与人数的指标排在第一位了。我算是比较激进的,但今天这个场合我还是有顾虑,因为很多人不一定能接受。我国还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阶段,图书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转型有一个过程。但对在座的省馆来讲,我觉得应该要有所突破。
第三,从阅览室到学习共享空间。
过去,图书馆是以阅览室为主体的,在对外服务空间中,阅览室占了绝大部分。现在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图书馆,阅览室占比已经小于百分之五十了。有研究表明,我国排在前十的大学图书馆,仍是以阅览室为主体,共享空间的占比很小,平均为百分之十几。南图现在搞了很多主题空间,很有特色,通过主题空间的建设,把读者吸引过来。空间安排也反映了办馆理念,比如图书馆建自修室是应该的,但不能建得太多。我在日本与图书馆界教授讨论的时候,他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自习室是图书馆放弃责任的一种表现。我觉得很有道理,空间也是资源,自修室有几个就可以了,不能因为现在有读者需求,我们就建很多,这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美国图书馆与情报咨询理事会在2014年发布的一个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大部分图书馆的建筑都将成为知识共享空间。 目前上图正在建设东馆,东馆在空间布局上是有突破的,既有阅览空间,也有共享空间,但用于交流的空间更多。这与上图“第三代图书馆”的建设理念是吻合的,通过建设更多交流和活动的空间,让更多的人来到图书馆开展对话和研讨。
第四,从等待读者到走进读者。
图书馆要打破围墙。以前图书馆的活动空间都在馆内,现在必须走出去,加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江苏,很多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建立了阅读驿站、书咖、书院等。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常熟也好、扬州也好,都可以看到这一类设施,我觉得非常好。我们常说社区公共图书馆是社区的心脏,从某种意义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是独特的,人们从这个图书馆可以感受到这一个区域的历史底蕴、文化特点及社区精神,所以社区图书馆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它是一个区域精神和物质文明的结晶。每一个社区都有其自身特点,图书馆要主动与社会合作,将历史记忆传承下去,将社区精神凝聚起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一个好的社区图书馆不仅收藏图书和信息,而且能将社区历史和社群精神体现其中。
第五,从内部治理到社会参与。
这里要强调的是,图书馆应该从自我管理到借力发展,即借助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设施、增强社会合作开展各类服务。2017年11月15日,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协会发布了年度业绩报告,其中提到博物馆、图书馆都应该成为社会催化剂。 社会催化剂是该协会的一个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主动创新和高度适应性的合作,参与社区发展和复兴,强调博物馆和图书馆等都是社区的支柱性文化机构,要发挥积极文化主导作用。
第二部分讲图书馆如何向质的发展提升。
图书馆怎样适应创新型国家或者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需要、怎样适应研究群体的信息需要、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服务是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这里特别要讲一讲数据的问题。过去我们经常讲图书馆是管图书的,现在数据大量出现,尤其是研究数据大量出现,我们要不要管呢?数据也是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参与图书管理,同时要参与数据管理。最近知识界兴起开放运动,从开放获取,到开放数据,到开放科学。这里我想重点讲怎样为开放科学提供基本的开放服务。开放获取主要指论文或论著的开放,开放数据的重心是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的共享,而只有通过研究数据的利用和共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科学。今天,研究数据管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前图书馆与其母体机构合作建设机构库。机构库主要收藏研究结果性的作品,如论文和论著等,研究数据一般属于研究过程中的东西。这些东西要不要收藏呢?国内图书馆很少参与数据的管理。现在参与研究数据管理的主要是一些欧美国家。日本有关部门最近对大学研究机构的机构库内容构成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机构库收藏的内容基本上为研究结果的学术论著,如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录等,研究数据的占比很低,只有百分之三点六。研究数据为什么重要?我们来看两个方面的调查研究。2012年自然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临床前药物研究的结果无法验证的论文不少,这些结果无法再验证的数据对科学研究具有不利影响。在科研成果的再现性方面,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把结论无法验证的论文看作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国内也出现过类似问题,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的论文中,有不可重复和再现的实验数据,导致后来不得不撤稿。这类事情在科学技术界太多了。那么在社会科学界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呢?一个月以前我看到了这样一份资料,《美国经济评论》(AER)上?“实证经济学的反响:《货币、信用和银行》(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的文章报道了作者的一项两年调查研究,这项研究主要是查看论文中数据的可复制情况。结果并不乐观: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得到来自研究人员的必要的数据和编码,即使得到了,某些结果仍然不可复制。 作者归纳道,经济学专业应当通过说服杂志编辑在他们最有影响力的时候,向作者要求在出版前获得数据和计算机编码的拷贝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所以作者建议同行评审要严格把关,乘他们还有影响力的时候,要求作者不仅要提交论文的结论,最重要的是把数据公开,否则就不能通过论文评审。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数据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了。不仅科技领域,而且社科领域,都有对研究数据开发和管理的问题。现在图书馆要不要参与数据管理呢?国际上很多研究机构,包括很多大学和研究所已经参与到研究数据的管理中。研究数据不仅重要,而且容易丧失。在从研究成果的公开和流通向研究数据的再利用转移的今天,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将从作为研究成果的学术杂志及论文,向作为研究过程的科学数据及预印本转移。研究数据管理是开放运动的产物,它将研究数据看作是与论著同等的研究产品,并通过数据的收集、加工、传播、保存等形成一整套开放型数据生产与传播价值链。据说现在我国申报科研项目也认可研究数据了。为此对研究数据的管理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一开始研究数据与机构库是并行发展,也就是说,研究数据有专门的人管理,机构库有专门的人管理,现在机构库和数据管理有合并的趋势。研究论著与研究数据合为一体的面向社会开放的开放科学正在向纵深发展。通过与其他研究团队共享以减少重复试验不仅有助于研究效率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确保研究成果的质量和透明度。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II)2017年11月7日发布信息,宣布该所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NIMS)合作,联合开发下一代机构库系统「WEKO3」。 这个系统不仅仅是搜集完成的作品,而且把研究数据也包含了进去。数据不仅是为了得到验证,而是为了再利用,并由此催生出新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开放科学进程中,建立和完善确保科学数据能流通的信息基础架构是科技创新的当务之急。
今天在座的大多数来自省级图书馆和大学及研究院所的图书馆,我觉得今后需要关注并参与到研究数据管理之中。转型的重心,从公共图书馆的角度来讲,是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对大学和研究所图书馆来讲,要融入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因为时间关系,我这里不展开讲,主要就最近对大学图书馆研究的心得给大家做一个汇报。讲一个案例,爱丁堡大学图书馆。该大学图书馆非常特殊,不仅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而且参与到学校的信息管理之中。该大学信息中心与图书馆是一个整体,图书馆的馆长是信息中心主任,信息中心把图书馆和信息通信技术整合在一起。从管理架构来讲,信息中心在上,图书馆与其他信息功能属于其管辖范围,其他信息功能指什么呢?如学校的研究数据管理、教室的信息技术支撑等。大学图书馆的使命是致力于建设有效支持和赋能学习者、研究者和教师的世界级大学知识管理和信息服务。我们再来看它刚刚发表的一个战略规划——《信息服务战略规划》。它提出四个十年项目,第一是核心服务和系统的数据转型,致力于服务转型,从纸质服务和分散型服务转变为共享,顺应现代标准服务与应用。大家都知道,现在图书馆管理基本是建立在纸质资源基础上的,系统和服务往往都处于分散状态,不是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服务,而是有很多不同的系统来组织不同的服务。现在要求整合成一个,并且适用于现代标准应用与服务;第二个是学生学习与教学经验。致力于提升大学素质教育联机与远程服务。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它是网络中心的功能,网络中心为各教室以及功能区配备它的系统和设备,同时教一些信息素养课程等,这些任务现在整合到信息中心里了;第三个是数据研究服务。致力于提升研究经验,减少用于IT工具和服务上的时间,促进合作研究,提高研究效率;最后一个是,图书馆:全国和国际领导项目,目标是致力于提升学习和空间服务、特藏服务及高质量服务水平。
我们再来看看大学信息中心的架构,大学信息中心包括图书馆在内一共有722人,图书馆主要是两个部分,一个是馆藏服务,一个是用户服务,用户服务包括图书馆查询、计算服务和学习技术。图书馆馆藏服务部门一共是168个人,用户服务部门是213人,这两块是图书馆部分,加起来是381人,占了一半左右。爱丁堡大学在英国大学图书馆中是走在前沿的,尤其是在研究数据管理上很有建树,今后我国大学图书馆也将会朝这一方向发展。
最近大家都在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落实《公共图书馆法》,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新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新机遇。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我们不应该把去中介化看做是一种包袱,相反它是重整旗鼓的一个机会。只要坚持核心价值,提升核心能力,我们将在转型的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因为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